English

对孩子的一生负责

1999-08-30 来源:光明日报 山西通宝育杰学校校长 詹文龄 我有话说

编者按:

实施素质教育,造就一代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教育界诸多有识之士锲而不舍的追求,他们为此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与实践。山西通宝育杰学校校长詹文龄,就是这样的有识之士之一。她对开展素质教育的见解和体会,很值得一读,在此特向读者推荐。

“宁可吃尽千辛万苦,也要让我们的下一代拥有快乐和幸福。”作为一名教师和一个校长,几十年来,尽管不止千百次地从家长们口中听到这样的话语,但我还是每一次都难以抑制自己眼眶中的泪水。我相信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任何一种爱,能够如同父母对子女的爱这样真诚,这样无私,这样地不可动摇。今生今世,我有幸身兼母亲、教师和校长三重身份,命中注定要同孩子们息息相通血脉相连,并同他们结下终生不解之缘;家长们这些发自肺腑的语言之所以常令我激动不已,是因为我同他们的心是完全相通的。几十年来这些话几乎无时无刻不在我的耳畔回响,我也从来不曾忘记他们对我讲这些话的时候,那一双双无比恳挚、充满信赖和期待的眼睛。夜阑人静时,这一切每每令我辗转反侧,难以成寐,总觉得一个声音始终在提醒着我:“你应当怎样去做,才不致让孩子们的父母和世人失望?”

分数: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一位朋友曾深有感触地向我讲述他女儿的故事。他说女儿在读小学和初中的时候性格开朗,爱说爱笑,课余兴趣广泛:爱读书,爱听音乐,爱画画,每天晚上埋头写日记,日记内容从对邻家小猫的生动描绘到对球王贝利的评论到对英国和阿根廷马岛之争的关注几乎无所不包,初三时就凭着个人兴趣一口气翻译了英文版小说《德希蕾夫人日记》的1至4章,其“知识面”之宽常令成人也惊叹不已。但是进入高中以后,沉重的课业负担占去了她的全部时间,课余生活那扇通向五彩缤纷的外部世界的窗户被老师无情地关闭了,三年高中读下来,原来的许多兴趣爱好都淡漠了。结果是孩子上了大学,读了研究生,走上了社会,可当初的鲜明个性和对种种事物的强烈好奇心,都遭到明显的消磨和挫伤。我的这位朋友一直对此深感惋惜,他说他想不明白为什么要让一个孩子“成材”,就得先付出如此沉重的代价。

这样的例子或是比这严重得多的例子对我来说真是太熟悉太熟悉了。坦率地说,当初我之所以决定放弃山西省实验小学副校长这个令许多人羡慕的职位,到一片空旷的土地上开创这所山西通宝育杰学校,就是为了探寻一条实施素质教育的新路。我本人从教三十年,教过的学生算得上是“桃李满天下”了,但是每当我回首往事,还总是感到太多的遗憾、太多的歉疚。不久前,一位我早年教过的学生来看我,他刚从美国回来。在国内,他毕业于中国科技大学,后来又到美国一所著名的大学深造,在那里先后获取了硕士和博士学位,现在早已事业有成。但是他对我说,他初到美国时按照在国内时养成的习惯,等着导师给自己分配课题,这使导师深感奇怪,当他不得不自己确定选题时,还着实费了几番周折。他说他是到了美国之后,才发现自己原来并没有真正学会学习,是经过了一个相当痛苦的过程,才解决这了个问题。他的话深深地触动了我。我想,在我的学生中,他算得上是个出类拔萃的佼佼者了,在他尚且如此,其他学生的情况可想而知。我们的努力和奋斗,却换得了这样一个结果,问题究竟出在哪里?这些年来,我们确有不少学生几经“死记硬背”的磨炼,泅渡过“题海战术”的汪洋,终于走进了大学的校门,但他们已经失去了自身原来所具有的许多宝贵的东西——事情就是这样地荒谬:孩子们迈进大学的门槛,凭借的是分数,而让他们失去了那么多不应失去的东西的,也是这个该死的分数!这分数真是教人恨也不是,爱也不是。我们到底应该怎样看待“分数”这个问题呢?

要教育家,不要教书匠

人们常用蜡烛来形容教师这个职业,说是他们“点燃自己,照亮别人”,我倒以为,一个好的教师应当善于让别人和自己一同燃烧,他自己就应当成为一团熊熊的火焰。

在我的周围,就有着一批这样的教师。我把他们称作“学者型”教师——这当然不是说他们已经学富五车,我只是说他们具有学者型的思想和气质。对他们,我最欣赏是两条:一是有对事业的激情,二是有科学、严谨的头脑。在他们当中,尽管有些人还很年轻,但他们能够孜孜以求,对自己永不满足,始终把工作、事业和自己的生命熔为一体。他们近乎狂热地追求完美,为此甚至历九死犹不悔。这样的教师,也可能有这样那样的弱点或缺点,但我把他们看作我们事业的灵魂。与此相对照的另一种教师我把他们称作“经验型”,他们按部就班地做事,依靠习惯和匠艺也常能在大体上把事情做得不错,却每每经不起在更深层次上的检验。因为他们过分相信自己“行之有效”的那些套路,所以对新思想、新观念和新事物一般取不屑和拒绝的态度。

最糟糕的是有些经验型教师习惯于把学生当作“加工”的对象,其中能够运用工业生产方式,用车床和模具制造出一批批千篇一律的齿轮和螺丝钉的,已经算是“先进生产方式”了;其尤有甚者,是像制作咸菜那样的手工业生产方式。他们所依靠的主要手段是揉搓和浸泡:这道题给我做三十遍五十遍,风景描写的手法共有多少种给我背下来,鸡兔同笼先数腿还是先数脑袋记住了没有?……说句刻薄些的话,我看对这样的“教育”模式只能形容为一锅盐水,把这批学生送走了再来一批如法浸泡,不管你是红的绿的白的黄的,变为成品之后包你统统成为酱黑色。

有一部小说叫做《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这里我想套用一下,叫做:“一边是火焰,一边是盐水”,这就是中国教育多年来所面临的选择和困惑。你是火焰,你就会成为一名教育家,你是盐水,你充其量也不过是个教书匠。在山西通宝育杰学校,我大声疾呼,要教育家,不要教书匠,哪怕是“高级的”教书匠,我们也不要。

100分≠100分

“你考多少分?”

“你考第几名?”

每当大人向孩子们提出这样的问题时,我的内心总是感到一阵紧张和酸楚,深怕这样的提问会给孩子带来伤害。冰心说过:“世界上没有一朵鲜花不美丽,也没有一个孩子不可爱。”在任何一个孩子的心灵深处,都有着一个无限丰富而美好的世界在等待着我们去开发。从这一点上说,那些不及格的孩子和考100分的孩子是没有什么区别的,其实他们更渴望理解、爱护、鼓励和赞赏。人们怎么就不想更多一点地了解孩子,更深一点地认识他们呢?分数和名次能够说明孩子的一切吗?

同样,当人们评价一位教师或者一所学校时,也是喜欢拿学生的考试成绩作为主要依据。其实我们的使命远比这些更为伟大而崇高。我们决不应仅仅满足于在考场上衡量自己的工作,最重要的是要善于发掘孩子心灵深处那些美好的东西使之不被湮灭,并使他们成为在整个人生道路上无往而不胜的强者。也就是说,教师和学校应当对孩子的一生负责,而不仅是对他们的考试成绩负责。

说实话,我们这里能够在各级各类考试中轻取头牌的教师并不在少数,难得的是他们并不以此自矜自傲。因为他们都知道,最重要的并不是分数本身,而是那个分数是怎样取得的。几十年来,我痛心地看到,一些以“我教的学生分数经常数一数二”自诩的老师,他们只擅长用僵死的知识来驯化和奴役孩子,逼迫他们像喝药那样吞下课业的苦汁,我以为,那样取得的分数,也许还不如没有。所幸的是,现在在我们学校,构成我们队伍主流的是另一种教师:他们的最大长处,是能够让孩子们爱学习、会学习,让他们领会到求知的快乐,进而不断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使之产生向更新、更广阔的知识海域遨游的强烈渴望。

不难想象,上面所说的两种情况,是一个区别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的重要标志。即使同是100分,通过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教育方式所获得的,其结果却有着天壤之别。我们姑且不去全面论述二者在孩子人格形成过程中所造成的巨大差异,即使仅从“学习”的狭义概念出发,也不难看出:通过后者给孩子们心灵里注入的,是对人类一切文化成果的热爱,是面对难题时的兴奋与陶醉,而前者则可能导致孩子对学习的终生厌倦。后者能够培养出一批思想活跃、思维敏捷的人,前者则可能把人变成一台纯粹的复印机。——最可怕的是使他们养成一种只会机械重复而拒绝积极思辨的习惯。通过这样的比较,再设想一下他们在考场上(姑不论还有更大的人生考场)其各自的成功概率将会如何——这显然已经是个无需回答的问题了。

常有家长说你讲素质教育没有用,分数才是最重要的——他们以为素质教育在考场上斗不过应试教育,这实在是个本末颠倒的误解。须知考试的最终目的就在于鉴别一个人的素质如何,哪有高素质的学生反而禁不起考试的道理?为了说明这个问题,我在这里谈谈我们的考试成绩:我们学校从去年起有了首届初中毕业生,开始参加太原市初中毕业统考,从去年到今年这两次考试当中,合格率均达100%,这样的成绩,在太原市所有中学当中仅此一家。去年中考的平均分比全市平均分高出57分。今年中考又超过全市平均分59.6分,总分500分以上者去年达33%,今年则达59%;重点中学达线率去年为24%,今年为35%,在太原市参加中考的266所中学(包括重点中学)当中,我们的成绩名列第八。作为一所不能选择学生的民办学校,我们所取得的这些成绩,是称得起相当优秀而突出的。但我们全校上下都无意对此大肆张扬,我们的大多数老师都以平静的心态处之。因为真正使我们自豪的并不是分数,我们的分数也不是依靠“头悬梁,锥刺股”得来的,而是比较成功地实现了学生素质的全面优化的结果。

如果换个角度,人们就会看到:山西通宝育杰学校参加全国奥林匹克数学竞赛曾经获得山西省第一名的成绩,今年再次参加了奥林匹克竞赛,考试以后凭“主观感觉”也有把握拿个不错的成绩。这里的小书法家和小美术家们曾多次到国外进行“艺术交流”,在那里颇受一些大师的青睐。在日本、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都有一些国家级的艺术团体出面,把他们当作小小的“艺术大使”来接待,当地人士纷纷表示愿购买孩子们的作品,每次都因学校的婉言谢绝而深表遗憾。在国内,去年在中央电视台少儿书画大赛中,山西通宝育杰学校的书法成绩囊括了山西省的七枚金牌。其他如在音乐、舞蹈、科技小组的小发明、小制作,口头表达能力等方面,孩子们也都拥有一片十分广阔的天地,他们尽可以充分展开自己想象的翅膀,毫无拘束地施展自己的聪明才智。

事实证明,这一切对于开启孩子的智慧之窗,都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有了素质的全面优化,分数和成绩的取得乃是情理之中、水到渠成的事。

造就一群快乐而幸福的人

刘文君是个11岁女孩,她从学前班进入我校就读,现在已是一名五年级小学生,一直是品学兼优。一个偶然的机会,她被即席邀请给某位走红全国的笑星配戏同台演出,小女孩的落落大方、含蓄幽默和惟妙惟肖的表演竟把她和对方之间的主配角位置弄了个大颠倒,由她引发的一串串会心的笑声,和一阵阵发自观众内心表示热烈赞赏的掌声,在整个剧场大厅中此起彼伏四处激荡。

也巧,那一次正当她从台上蹦蹦跳跳回到台下,引起大人们谈到“什么是幸福”这个颇有点儿抽象的话题的时候,一位朋友即兴笑请刘文君谈谈她对幸福的见解,问题是在孩子毫无准备的情况下突然提出来的,显然有点难一难她的意思。没想到这孩子竟侃侃而谈:“……幸福就是身体好学习好,学会很多的知识和本领,有远大的志气和抱负……有广泛的兴趣和很多的课余爱好,能够经常帮助别人,能够给别人带来快乐和幸福的人,才是最幸福的……”她的回答竟使在场的一位女士激动得落下泪来。叔叔阿姨们争相发问,刘文君谈吐从容对答自如。餐桌上,孩子适时地举杯,祝叔叔阿姨们身体健康事业有成,她所表现出的睿智和机敏引得举座赞叹,一首平常的英文歌曲“多来咪”从她的口中唱出,竟是那样轻快乖巧,令人耳目一新……座中有人感叹道:刘文君的表现已经相当完满地勾勒出一个孩子的总体素质。看来衡量教育工作的成败,应当看其能否实现一个完美性格的塑造,而不是培养一批只会考100分的孩子。

我很高兴。因为这句出自座中客人之口的结论,正是我们工作的目标指向。这说明我们的教育观得到了公众的认同。我心里清楚:刘文君只是我们学校万紫千红的百花园中的一朵小花,从我们的校园里呼唤出任何一个孩子来,差不多都会带给你以同样的惊喜。

有人说“性格就是命运”,我以为这是一句至理名言。近日来,看到大量揭露出的由“法轮功”酿成的惨剧,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感到如芒在背——难道我们不该从那些受害者的性格缺陷中找一找促成其悲剧的内在根源吗?难道我们还不能从中警醒到这些人所受的教育中存在着什么弊端吗?我坚信,在一个受过良好教育、有着健全心理和性格的人身上,是绝对不可能发生这样的悲剧的。我认为,我们社会对下一代的一个基本义务,就是给他们一个健全而完善的性格,这就是对他们未来幸福的最好承诺。对此,我们的教育责无旁贷。我们希望我们的下一代聪明而漂亮,勤奋而善良,乐观而勇于开创,希望他们有才华,有教养,有追求,有理想,有健全的体魄,有高尚的情操,有相知的朋友,有辉煌的事业,有美满的婚姻,有温馨的家庭……有了这一切,便能够成为一个幸福而快乐的人,而这一切,又无一不是同一个健全完善的性格紧密相关。我们追求学生素质的全面优化,就是要以此为目标。

教师的人格魅力

在一次班级举行的联欢晚会上,孩子们欢迎班主任宋晓民老师表演一个节目,长着一米八的高个子的宋老师,风度翩翩,算得上是个棒小伙儿,他含着微笑,感谢并接受孩子的盛情:“好,我给大家唱支歌。”他说,“但是请同学们答应我一个条件,我要请曹小媛一起来唱。”那个叫曹小媛的女孩,个子比较矮小,貌不出众,在孩子群中常是一副怯生生的模样,宋老师的提议使她激动得满脸通红,出人意料地,她唱得非常好,同学们向她报以异乎寻常的热烈掌声。

我注意到,宋老师曾不止一次地为曹小媛这样生性怯懦的孩子提供展示自己的机会,在他的诱导下,这些孩子都有相当优秀的表现。我想不到一个青年男子竟会有如此细腻的心。

胡秋菊老师接了一个纪律比较差的班级担任班主任。她别出心裁,从引导孩子们读书入手,来培养班里的良好习惯。在她的倡议下,同学们七手八脚凑了个蛮像样子的读书角,课外阅读的习惯蔚然形成。大家交换阅读心得,比较各家出版社之短长,评论其品位之高下,风格之异同,俨然形成了一个“读书界”的规模与气派,班风于无形中发生了转变,胡老师仍然留意于“风起青萍之末”的细微现象。一次某同学漫不经心地从跌倒在教室门口的笤帚上跨过而浑然不觉,可是论作文成绩她却一向是班上的佼佼者,胡老师这次在她的作文上只批了个“阅”字,那孩子百思不解,来问老师,老师说作文要先做人,做人当勿以善小而不为,孩子顿然省悟。

孙婕老师向来是个喜怒不形于色的人,我们只听到她一往情深地谈论她的学生,却绝口不谈自己,也许孙婕的学生可以被视为她的一面镜子。这些孩子自豪地对人们说:“我们孙老师说过‘沉默是金’”,“孙老师告诉我们,没有做的事不要说,做过的事更不需要说”。孩子们悄悄地说“我们孙老师是世界上最好的老师。”孩子们用如此“极端”的形容词来称赞他们的老师绝非偶然。孙婕也说她的学生们真是太好了,在班级里人人都在默默争做好事,却从来听不到任何人张扬。老师在他们面前连高声说话都不需要,十几岁的孩子,有时被老师批评错了,竟然懂得给老师以最充分的谅解,只是在适当时候才心平气和地解释一下。师生之间所形成的默契和情谊真是令人永生难忘。

孙婕说孩子们日常所表现出的高度自制力和坚韧精神有时令许多成人都自愧弗如。刘毅同学因病住院耽误了两个月的时间,老师对他说你考80分我就很满意了,他却说我要考90分,他的话兑了现。他靠坚持自学而补齐了拉下的全部课业,在期末考试时各门功课仍然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孙婕十分动情地评价了孩子的这种精神。她说刘毅的父亲提到儿子怎样在病榻上还坚毅不拔地学习的时候,这位身高一米八几的男子汉也禁不住掉了泪……每天晨练的时候,孙婕和孩子们一起出操,孩子们说:“孙老师您不信任我们,怕我们不守纪律不认真锻炼。”她知道这是孩子们心疼自己的老师怕她累着,在用“激将法”逼她休息。其实她真的是为自己锻炼。他们这样,她只好找个远离孩子们的地方去锻炼。孙婕说她和自己班级的孩子们在一起,有一种相依为命的感觉,因此结婚好几年,年及而立的她竟一直顾不上生个孩子,她的婆婆和丈夫都为此焦虑不已,劝她至少该从紧张的工作中暂时脱下身,休息一段时间,她却一时一刻也不愿离开她的学生……

孙婕说她相信教育是万能的。她的话使一位来访的记者为之一惊,因为他只听人们常说“教育不是万能的”,却没有料到从这个弱女子口中平平淡淡地说出来的,竟是这样一句重如千钧的话语!他反复咀嚼、仔细玩味,孙婕提出的命题使他感受到一种罕有的震撼。

我承认,这都是些信手拈来的小事,也许大可不必拿来絮聒,但我却以为其中反映出的,是一种令人向往的境界和氛围。我可以自豪地说,我们的大多数教师都具备教育家的气质。我们不难看出,正是由于教师的人格魅力,师生之间才建立起一种心灵的沟通,这种沟通的有无,就构成了学者与匠人的分水岭。只要用心收集,类似花絮足可写他几万字几十万字,甚至编撰成一套丛书也未可知——我们倒真有这种打算,相信它一定会比分数单和统计表更加耐人咀嚼和回味。

为了事业,不是为了饭碗

去年暑假,一位前来应聘的教师不厌其详地向我询问教师的工资、奖金和福利待遇情况,我详细地回答了他的问题,最后我说:“我不得不遗憾地告诉你,我刚才说的这一切都不属于你。这里的待遇确实不错,但这只是作为我们专心致志于事业的一种保障。真正把我们这些人凝聚到一起的,是我们的事业,以及我们为之所作的拼搏。可惜你对这些最主要的东西都不感兴趣,因此我们无法走到一起。”

一位老师说她是“偶然地”来到了通宝育杰学校,又是“必然地”留在了这里,当她第一次远远看到学校主楼顶端的校训“做有中国灵魂有世界眼光的人”时,禁不住眼睛湿润了。在另一所学校,当校董事长明确宣布教师在交通车上要给学生让座,声称学校的目标就是“培养绅士和淑女”时,她暗自对自己说:“道不同,不相与谋。”毅然拂袖而去。而在通宝育杰学校,她却说“每月给我200元工资我也情愿。”她相信自己的实力,渴望找到一个展示个人才能的舞台,在这里,她如愿以偿。

我们对来这里工作的教师,作出两条郑重承诺:第一,创造一切必要条件,为每一位教师提供一个充分施展个人才干、实现个人价值的宽松环境。第二,创造一切必要条件,使每一位教师整体素质的不断提高成为可能。

这里只有任人唯贤,没有复杂的人际关系,在路上和校长相遇可以对她不理不睬,也不必担心她心存什么芥蒂。从校长到教师,每个人都只接受工作和纪律的检验。

对这一切感兴趣的人就来了,不感兴趣的就走了。事情就是如此简单而自然:留下来的是一帮清一色坚信“教育万能”、有着狂热的事业追求的人。只要给他们以充分实现其人生价值的机会,他们就会感到最大的满足。至于其它,“一切都好商量”——这是挂在许多教师嘴边的口头禅。

我们感谢现在的社会运行机制,它使得一群有着共同理想、共同追求、共同价值观的人聚集在同一片蓝天下。因此他们的人格魅力也变成为一种宝贵的资源,在完全无须遮掩的条件下得到最为淋漓尽致的展现。

驾轻舟,乘长风以破万里浪

爱因斯坦说过,学校教育的成功与否,就在于学生将课本知识遗忘之后,还留下什么样的素质。

我以为从根本的意义上讲,教育的最大作用,就在于解决价值观和方法论这两个问题。我们说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在于解决教师的素质问题,一个教师的素质的高下,首先取决于这两个方面。在课堂上,如果教师能对教学内容爱不释手,满怀激情地和孩子们一起含英咀华,学生便能很容易地深入体味科学美和艺术美之真谛;如果教师遇到难题便如获至宝,废寝忘食地和学生一道钻研,一旦难题破解,便高兴得如醉如痴,那么学生也必会受其感染,从内心深处体会到科学殿堂的辉煌壮丽。如此潜移默化,他们从教师那里所获得的,肯定既有价值观方面的、也有方法论方面的深刻启迪。如果相反,教师自身既没有这样的兴趣和修养,又没有这样的悟性,如果教师只把本职工作当作一种谋生手段,当孩子们把书本里的东西“还给老师”之后,留下来的便只是一片空白。

一只偶然飞进宿舍的小鸟死了,孩子们捧着小鸟的尸体落泪,老师带着孩子们为小鸟送葬,在小鸟的墓前宣誓说今后一定不再伤害小动物,春节来到,孩子们集会签名,保证不相互比阔,不挥霍金钱,不进成人娱乐场所。平素学校要求孩子们不带零花钱、不吃零食,校内也不设小卖部。学习和生活用品一律从简,连铅笔盒也统由学校发给最简单实用的铁制铅笔盒,学校废除了“大扫除”制度,代之以卫生责任制,要求时时处处保持清洁,每个孩子都为此承担一份责任,人人懂得节约用水用电……有家长说,每逢周末孩子要回家时,大人们都得赶忙“规范”自己的行为,不然就有遭到孩子批评的危险……凡此种种,有时也会被成人们讥之为小题大做,殊不知一种爱心的培养、一种优秀品质的形成,远比一张考卷来得重要,从大处讲,它关系到孩子一生的命运;从小处看,即使就人们醉心追求的某些“近期目标”来说,也同样会起到令他们意想不到的作用。

要说明这一点,我们不妨再回到长期受世人关注的“高考”这一话题:每年高考作文,都有那么多孩子凭空把父母写死,把自己写残,除却说谎和编造,别无他计。因为彼时彼地充塞于他们头脑的,只剩下老师们千叮咛万嘱咐灌输给他们的那几条干巴巴的“锦囊妙计”,至于活生生的生活和思想,对不起:“姜太公在此,诸神退位”——都早已远离他们而去。这样的所谓作文,要是写好了那才真叫见鬼!

有位访客问我,你们山西通宝育杰学校的学生哪来那么多闲暇,他们又是画画,又是弹琴,又是演讲,又是唱歌,又是演戏,又是跳舞……还照旧能够学好功课,在各级各类考试中还能够屡屡夺魁,你们有什么秘密武器?对此我只能回答说过奖了过誉了,其实问题哪有这般神秘,最简单的一条是还给孩子一个自我,还给他们一个多姿多彩的童年,仅此而已。我们历来认为,逼着孩子学,不如启发他们自觉地学;让他们死读书,不如引导他们把书读活。我们唾弃疲劳战术。我们的策略是使每个孩子都变得聪明而顽强起来,这样我们就不难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有了这些,孩子们的视野就会更开阔,思维就会更敏捷,就能更加尽情地到人生的百花园中去采撷。就拿作文来说,生活之树常青,在我们的孩子们的脑子里有的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素材,自是左右逢源,古人所谓的“文思如泉涌”算什么稀罕,又何须再去搜索枯肠、杜撰臆造?只要我们珍惜在他们的天性里本来就有的那些东西并给予充分的发掘,那么生活的情趣和认知的渴望都会充盈于他们小小的头脑,科学的殿堂是如此令人向往,九天揽月五洋捉鳖也不在话下,一次小小的考试岂不正是任由他们展翅翱翔的大好机会,又何惧之有,何难之有?海是那样地阔,天是如此地蓝,他们正可以驾轻舟,乘长风,以破万里浪……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